提起宁远,相信很多人都会想起明朝时著名的民族英雄袁崇焕,以及他坚守山海关外的宁远城并击退努尔哈赤,取得宁远大捷。挡住了满清八旗入关的步伐。明、清时期,这座城叫做宁远城。但是,近代这座城却更名为兴城,为什么要更名呢?

1626年,努尔哈赤亲统八旗军约六万人,直逼宁远。这些兵力几乎是努尔哈赤的全部家底,而此时孤城宁远守军不满两万,前有劲敌,后无援兵,形势险恶。

守军是袁崇焕,他临危不惧,召集诸将议战守,决定采取坚壁清野之策,组织全城军民共同守城。他在众将士面前刺血为书,誓与宁远共存亡,兵民为之感奋。袁崇焕旋以总兵满桂、副将左辅、参将祖大寿、副将朱梅分守城东、西、南、北四面,自与满桂提督全城。在城上配置西洋大炮十一门。东、北两面及西、南两面,分由彭簪古、罗立指挥。动员城厢商民入城,尽焚城外房舍、积刍,让后金军露处严寒野外。

袁崇焕还针对努尔哈赤善用间谍,亲督同知程维楧稽查奸细,派人巡守街巷路口,又动员街民配合士兵逐户搜捕。令通判金启倧编派民夫,供给守城将士饮食。又派官吏带领城内商民筹办物料,运矢石、火药等。军民还在城墙外侧泼水为冰,以阻后金军登城。一切守御准备于正月二十二日就绪,稳定了军心民心。

宁远大捷之所以让很多明粉赞许,因为这场战役是明军首次打败满清八旗,还炸死了努尔哈赤。

资料显示,正月二十三日,努尔哈赤进抵宁远,离城五里横截山海大道,安营布阵,切断宁远与关内的联系,在城北扎设大营。努尔哈赤遣被掳汉人入城劝降,被严辞拒绝。 袁崇焕命罗立等向城北后金军大营燃放西洋大炮,满清伤亡甚重,被迫将大营西移。

正月二十六日,后金军继续围城,精于骑射的八旗将士,却被阻于深沟高垒之前,矢石炮火之下,难以发挥骑战特长,伤亡甚重,被迫撤军。

此役,袁崇焕击中了努尔哈赤,虽然当时没有生命危险,但是留下了后遗症。天命十一年(1626年)七月中旬,努尔哈赤病情复发,正史中说是身患毒疽,八月十一日,努尔哈赤死亡,终年六十八岁。

明朝的时候,兴城市叫做宁远卫,归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。宁远卫虽然给清军造成巨大伤害,但是清朝并没有改宁远的名字,而是叫做宁远州。

把宁远改成兴城的,是在民国时期的1914年。为什么改名呢?因为当时的中国有很多叫宁远的县城,比如说湖南、山西、甘肃、新疆等省都有宁远县,重名太多,不便于管理,所以就只保留湖南永州宁远县。

湖南永州的宁远县名之所以能得以保留,缘于它有悠久的历史。秦始皇时(公元前223)在今宁远县境始置舂陵县、泠道县,汉景帝时隶属长沙王刘发的封国长沙国。汉武帝时刘发封十三子刘买为舂陵节侯,建舂陵侯国,刘买的后代中出了个大人物,就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。在宁远县柏家坪镇有舂陵侯城遗址,城东两公里处有舂陵侯刘买之墓。

后来的朝代县名多次变更,自北宋乾德元年(963年)始改为宁远县至今,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。相比之下,甘肃、新疆、辽宁等地的“宁远县”得名都比湖南的要晚。当年去重改名的时候,应该就是根据历史来的,哪个地方最先用“宁远”这个名字,就得以保留,即使山海关外的那个宁远更出名、更为后人所熟知也还是改了名。

其实,永州市宁远县虽然不为人所熟知,但它的也有非常古老的历史,可以追溯到五帝之一的舜。舜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,其统治时期命大禹治水,造福人民,宣扬德化,为后世楷模。舜巡狩四方、整顿礼制、教化子民,在南巡途中于苍梧之野去世,葬在九嶷山。

《史记》中这样记载:“舜南巡狩,崩于苍梧之野,葬于江南九疑,是为零陵。”九嶷山就在宁远县境内。

九嶷山,也叫苍梧山,南距宁远县城约30公里,属南岭山脉之萌渚岭,南接罗浮山,北连衡岳,绵延1000多公里。《水经注》记载:“苍梧之野,峰秀数郡之间,罗岩九峰,各导一溪、岫壑负阻,异岭同势。游者疑焉,故曰:九嶷山。”

为纪念舜帝,人们在九嶷山上有舜帝陵,被称为华夏第一陵。据史书记载,舜帝陵庙最早建于夏朝,历来为炎黄子孙祭祖的圣地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Author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