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十二年春,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回归辽东颐养天年,康熙决定抓住此天赐良机开始削藩,而以平西王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不甘心就此退出政治舞台,武力对抗清廷。为了满足夙愿,吴三桂在临死前称帝,过了把皇帝瘾,但是在他对抗清廷的整个过程中,除了几个部下外,响应者寥寥无几,究其原因,是他的一生步步皆错满盘皆输。

以今天的眼光看吴三桂,他是一名妥妥的官二代。吴三桂的家族在大明朝属于将门世家,吴三桂从小就衣食无忧。他的父亲吴襄是武举人,明末清初的著名将领、袁崇焕的得力干将祖大寿是他舅舅,他全家上下都是有编制的。吃大明的饭,干大明的活,在整个山海关外他可以无法无天的生活着,还可以学螃蟹走路。

吴三桂幼时的辽东,军事人员的工作并不好干,原因有二,一是缺钱:经历过万历三大征,女真又闹个不停,孙承宗、袁崇焕构筑的关宁防线又是个烧钱的主,明朝的财政收入并不足以支撑支出;二是明朝的内耗很严重,在辽东当将军不仅要和满清正面硬钢,还要防备来自背后的暗箭。

吴三桂就碰上了一次,那一年,吴三桂10岁,熊廷弼没有战死在沙场上,却被一群太监与文官谋杀了。然而吴三桂并没有吸取教训,以致于背上了千古骂名。

吴三桂不到20岁就中了武举,本着朝中有人好做官的原则,吴三桂来到了祖大寿麾下。此时的祖大寿跟着袁崇焕风光无限,皇太极望关兴叹,天天在关宁防线下面喝西北风。

皇太极并不安于现状,思虑再三,借道蒙古直扑关内,目标正是北京。袁崇焕急忙带着祖大寿回援,后来北京的警报虽然解除,但是袁崇焕却上了崇祯的黑名单,被千刀万剐了。而祖大寿继续镇守辽东,不久之后直接投降。但是吴三桂却迷茫了,食君之禄忠君之事,为什么熊廷弼和袁崇焕,朝廷说杀就杀,自己的榜样兼舅舅的祖大寿,直接投降。

回到辽东的吴三桂进步很快,27岁就当上了宁远团练总兵。然好景不长,松锦之战惨败,关宁锦防线在关外就只剩下了一座宁远城,负责人是吴三桂。满清劝他投降,被他断然拒绝,却接受了崇祯的尚方宝剑,对于此时的大明来说,吴三桂是抵挡满清最后的希望,崇祯明白,多尔衮清楚,吴三桂门清。

1644年四月,崇祯挂了加急快件送往山海关,要求吴三桂火速率军入关对付李自成。但是李自成的动作更快,吴三桂还没有到北京就收到消息,崇祯皇帝自缢,大明亡了。东家没了,但山海关还在,吴三桂返回山海关,一面联络南明政权,一面审视着当前形势。

大明虽然没了,但是拥护朱家子孙的人成立了一个南明政权,企图挽回颓势,李自成携胜利之威正在四处扩张,关外的多尔衮依旧虎视眈眈。吴三桂的本意还是想替崇祯皇帝报仇的,“君父之仇,必以死报”,为此他派人联络南明的史可法,准备夹击李自成。

谁知,史可法没等到,李自成不请自来,并且吴三桂还不是李自成的对手。吴三桂与当时辽东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王永吉商量“借兵”,在吴三桂看来他只是向满清借兵,打败李自成后满清八旗就会回到辽东。但是他低估了多尔衮对关内的渴望,也高估了自己对于态势的把控。这种事成了就是郭子仪,失败就是第二个石敬瑭,会被后人戳脊梁骨的。

但是玩文字游戏,十个吴三桂也玩不过一个王永吉,明明是王永吉最后同意的借兵,“请兵书”却是以吴三桂自己的名义发出去的,一旦借兵成功,二人将名留青史,而失败的话过错将由吴三桂承担。就这样变成了吴三桂请多尔衮出兵,吴三桂也成了汉家的千古罪人。

清军入关后,李自成掉了,但是多尔衮丝毫没有离开的意思。吴三桂眼见事不可为,索性投奔了多尔衮,被封平西王。虽然吴三桂是明朝投降大军之中的一员,但是吴三桂与他们有一个不同,吴三桂纯粹是为了报复李自成,并且他手里还有一支军队。

多尔衮从不担心吴三桂是否会犯作风问题,他只是一个劲的催促吴三桂进军,吴三桂从西北打到西南,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,消灭李自成以及南明的反抗势力。但是南明的永历帝朱由榔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,朱由榔在一日,反清浪潮就一直轰轰烈烈。

顺治九年,南明的大将李定国率军席卷两广和湖南等地,十几万清兵在李定国面前黯然收场,甚至还搭上了一个亲王尼堪。清廷大为震动,一度要与南明议和,企图共存。这个消息对吴三桂来说相当不利,一旦议和成功,他的利益损失将会是最大的。

吴三桂不断地上书,请求出兵缅甸追击朱由榔。当时的云南是由洪承畴实际控制,但是洪承畴主张缓慢进兵,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外交问题。清廷认为速度太慢,直接由比较听话的吴三桂代替了洪承畴。二人交接时洪承畴曾劝吴三桂要“养寇自重”,因为一旦朱由榔被清廷处决,那么吴三桂乃至洪承畴就失去了利用价值,甚至还会因此自绝于民族之外。

吴三桂此时已不在乎名声,或许他偶尔会梦见崇祯赏赐尚方宝剑时的情形,但是吴三桂已不再年轻,他希望的是在他立下大功之后,清廷能让他世镇云南。

事实证明这一切都是他不切实际的幻想,康熙元年他绞杀朱由榔,晋升了平西王,得到了常人所不及的荣耀。如果说清军入关时吴三桂的一个失误,那么绞杀朱由榔则坐实了他的汉奸之名。

但是在这之后除了少数几个地方,清廷已经没有仗打了,他也失去了价值。康熙十二年,清廷收回他的兵权,并派专人管理云贵两省。

吴三桂觉得自己很委屈,只是想在云南养个老,天天钓个鱼养养花都不行,于是就和另外两大藩王通信喷清廷过河拆桥。尚可喜和耿精忠先后提交了辞职报告,清廷全都准了。吴三桂却假惺惺的上书请求退休,实则是希望清廷能够再挽留他一下。

但是康熙不按套路出牌,没有按吴三桂想的那样挽留他一下,直接签署了同意。吴三桂捧着康熙签署的离职证明向亲朋好友哭诉“这可怎么养老吆”。怒发冲冠的吴三桂决定不再隐忍,向全天下发出了“兴明讨虏”的通告要反抗清廷。

起兵之初吴三桂及其党羽的进攻势头相当猛,两广、福建、四川、陕西湖南等地都在吴三桂的控制之下,一时之间声势浩大,还举办了几届高考,从占领区选拔了些人才充实各地官府。

但是此时清廷入关已经过去了30多年,普通百姓乃至士人精英心中已经没有了反清复明的思想,清廷的根基已经日趋稳固。吴三桂发觉越打越艰难,感觉成功已是不可能实现,心情身体都不好,就想着当个皇帝过把瘾。1678年,67岁的吴三桂在衡阳登基,国号大周,此时的吴三桂已经顾不上“兴明讨虏”的口号,只想过瘾了。但是失去了口号的他,更得不到人支持,五个月后吴三桂就在衡阳病死了。

吴三桂的一生,从忠臣到汉贼再到反贼,虽然得到了清朝第一异姓王的尊位,却使得他自绝于汉室之外,只能做清朝的顺臣。

从民族大义上来讲,从他绞死朱由榔的那一刻开始,他已经背叛了自己的民族,彻底与曾经的自己决裂,与那个捍卫明朝的白衣小将走上了绝然相反的道路,以致于在他举起反抗清廷的大旗时,响应者寥寥无几。

于他个人而言,在他称帝的那一刻,他的“兴明讨虏”的口号就成了一个笑话,既然兴的是明,帝位自然是老朱家的,吴三桂贸然称帝,支持者自然更少。

Author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